首页 >> 行业

顾颉刚:“玩”有“玩”的格局

2023-05-18 11:17:29来源:人民政协网


(资料图片)

顾颉刚是国内顶尖的历史学家之一,可以毫无愧色地跻身“史学大师”之列,一生写过《古史辨》(一至七册)、《汉代学术史略》等史学名著。顾先生有个极其重要的观点,那就是:中国古史是“层累地造成的”。

整理、研究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论语》的上古传说时,顾颉刚发现:上古人物的事迹,时代越往前越笼统,越往后越细致,有的人物甚至在前面时代的文献里不曾出现过。比如禹在西周时就有传说,尧舜的传说到春秋末年才有。传说出现的越晚,越是排在前面。

顾颉刚也研究过有关孟姜女哭长城的史料,他又一次惊讶地发现:传统中的人物故事是在不断变化的。孟姜女故事第一次见于史书是在周代的《左传》里,内容是:齐国攻打莒国,杞梁、华周作先锋,杞梁被打死了。齐侯从晋国回来的路上碰到杞梁之妻孟姜女,向她吊唁,孟姜女说:“若杞梁有罪,您不必凭吊;若杞梁无罪,他还有家呢,我不方便在郊外受你的吊唁。”齐侯听了她的话,认为有理,便到她家里去凭吊了。到了西汉文、景时期,韩婴的《韩诗外传》引淳于髡的话,作“杞梁之妻悲哭,而人称咏”,“称咏”即是“歌吟”,就是说把她的悲哭作为歌吟。《玉台新咏》(卷一)中所收录的枚乘杂诗第一首有云“西北有高楼,上与浮云齐……上有弦歌声,音响一何悲?谁能为此曲?无乃杞梁妻!”枚乘也是西汉文、景时人,这就意味着到西汉时期孟姜女的故事多出了“悲歌哀哭”的情节。到了西汉后期的刘向那里,这个故事的中心又从“悲歌”变成“崩城”了,他的《说苑》载:“昔华舟、杞梁战而死,其妻悲之,向城而哭,隅为之崩,城为之阤。”

顾颉刚之所以想到追溯不同时代文献对同一件事记述的差异,与他早年的“玩”极具关联。

初入北京时,顾颉刚住的地方是在前门外西河沿客栈,附近戏园很多,戏价每场仅一两毛钱,于是只要稍有空闲,他就往戏园跑,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:“好戏子的吸引力,比好教员更大,好像讲堂的梁上绕着他们的余音似的。”“无论哪一种腔调,哪一个班子,都要去听上几次。全北京的伶人大约都给我见到了。每次上课,到第二堂退堂时,知道东安门外广告板上各戏园的戏报已经贴出,便在休息的十分钟内从译学馆跑去一瞧,选定下午要看的戏。”

1913年冬天,顾颉刚因故休学半年,这半年,戏园便成了他的整个课堂,除了生病,几乎无一日不到。在日积月累的看戏中,他获得了这样的认识:“从史书到小说已不知改动了多少,从小说到戏剧又不知改动了多少,甲种戏与乙种戏同样写一件故事也不知有多少点的不同。一件故事的本来面目如何,或者当时有没有这件事实,我们已不能知道了;我们只能知道在后人想象的这件故事是如此的纷歧的。”他由此知道一个故事可能因为各种因素发生变化,这其实就是“层累”说在他大脑中最初的萌芽。缺少这种萌芽,他后来未必有底气第一时间提出一个前人从未提出过的史学论断。

在中国的文化中,“玩”这个词似乎天生就有负面色彩,“玩物丧志”“玩火自焚”“玩世不恭”“玩时愒日”等成语都带有批评意味。而顾颉刚的经历让我们看到: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,只要肯动脑筋思考,“玩”里面也有智慧。

《人民政协报》(2023年05月18日第11版)

关键词:

相关新闻